文章
  • 文章
  • 产品
  • 商铺
  • 论坛
  • 视频
搜索
首页 >> 新闻中心 >>公司新闻 >> 非遗人盼多元"云晒艺" 唤职业教育创新传统"师带徒"
详细内容

非遗人盼多元"云晒艺" 唤职业教育创新传统"师带徒"

360截图20230117234424931_副本1.jpg360截图20230117234424931_副本.jpg


565.jpg

                               在以“非遗”为主的春节文化活动中,皮影戏吸引了中学生观看。(资料图)王纲 摄

  “非遗虽是传统技艺,但作为年轻的传承力量,我们努力把非遗年轻化,让更多年轻人喜欢上传统文化艺术。”“90后”甘肃临洮传统壁画绘制技艺传承人臧博说,除了传统办法,传承人也和时代结合运用了很多现代化媒介,通过线上直播授课,录制短视频,让墙壁上的千年绘画鲜活起来。

  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刘卫华近日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称,甘肃省非遗保护中心今年将加强非遗传承人从线下转移线上的工作,目前已经申请了各类短视频账号,正在策划、成立甘肃非遗传播工作室,冀帮助传承人对非遗项目进行线上传播和交流。

566.jpg

                                图为甘肃一民俗馆内陈列的傩面具。(资料图)闫姣 摄

  目前,甘肃已建成完整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花儿、环县道情皮影戏、格萨(斯)尔3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6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公布四批累计49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全省各市(州)共公布210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市州级);各县(区)共公布5241项(县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全省认定68名国家级、617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3036名市(州)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7814名县(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临之际,甘肃省非遗保护中心策划了甘肃省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助力乡村振兴暨非遗进民宿展演、《非遗法》讲座、非遗大调研、非遗进社区、非遗进警营、非遗进校园等系列活动,并组建甘肃省非遗讲师团,面向基层非遗保护单位提供非遗培训师资服务,致力于非遗的保护传承及正规化和职业化教育。

  “00后”牟肖锋通过非遗进校园活动,成为了蛋雕手艺人的“大弟子”。在大学攻读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专业的他,立志借助现代技术展示出蛋雕独有的“气质”。他说,以后也会不断变换传播方式,一直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567.jpg

                               在甘肃肃南县裕固族非遗项目集中展演活动中,裕固族绣娘进行传统刺绣表演。(资料图)杨艳敏 摄

  刘卫华称,去年,甘肃省文旅厅针对网络传播培训了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负责人及成员。今年,甘肃省非遗保护中心将通过举办非遗进景区、进民宿等活动,让更多传承人看到网络带来的发展机遇,帮助他们传承和创新,感受网络的魅力。

  在8日至10日的“非遗进校园”活动中,刘卫华提到,甘肃汇集始祖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以及红色文化、农耕文化等,非遗资源多种多样,有临夏花儿、甘南藏戏、兰州鼓子、文县池哥昼等,有着分布的普遍性、地域的差异性和资源的多样性等特征。

  记者梳理发现,甘肃虽有庆阳香包姐、裕固族绣娘等成功尝鲜“云上非遗”的传承人,但也有人因没有知识储备和互动勇气而对网络“望而却步”,他们希望官方培训“多点料”,多提供学习机会和平台,让更多乡间非遗“飞”入寻常百姓家。

  洮砚手艺人李琴娟是传承人中较年轻的一位,经常借朋友圈和短视频平台“晒”雕刻手艺,也尝试过用直播“云收徒”,但收效甚微。她进行非遗直播的愿望非常强烈,在她看来,民间手艺人都惯于“闷声干事”,不善与网友互动,尤其年老的传承人鲜少“打卡”网络,所以期待有更多渠道学习,用多元化方式传播非遗。

  年逾六旬的手艺人吴云生在竹雕方面已颇有建树,绝美的工艺享誉国内外,也已线下培养了不少年轻的传承人。但关于“云收徒”这一话题,他谈之甚少,并称自己更愿意做“神秘的手艺人”。

  刘卫华表示,甘肃省非遗保护中心对上述现象早有关注,接下来会通过携手高校,培养更多青年非遗传承人,同时引导青年徒弟帮助年老的传承人,进行更多线上活动。


2022bmpc.jpg1615296745301259.png

客服中心
在线-微信客服扫一扫不用添加好友
技术支持: 淘福 | 管理登录
seo seo